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人才研究 | 习近平人才制度思想对北京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启示(一)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3日  来源:


人才研究 | 习近平人才制度思想对北京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启示(一)


制度优劣决定环境优劣,环境优劣又制约人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思想体系中,制度建设是其重要篇章。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指出,要通过各项人才制度,实现人才各尽其能,用制度化的力量,既要体现用人的人性化,同时又要体现待遇的公平性,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2016年5月6日,在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上,刘云山同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针砭时弊,一语道出人才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将人才制度建设作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既是着眼于我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设人才强国的根本要求,也是北京建设世界一流人才之都的迫切需要。

一、习近平人才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沿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制度建设的思想,早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之时就有诸多体现,其形成和发展根植于他丰富的中国经济社会治理实践。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习近平同志的到任吹到了正定县。上任伊始,习近平同志就对正定县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大普查,建立“人才账”、刊登“招贤榜”、畅通“人才路”,引进与培养并重、使用与激励并举,不断根据“人才账”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合理安排工作,打破了80年代唯资历论、唯年龄论、唯学历论,为人才成长开辟了通道,这与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招贤榜”的9条支持措施中,不仅给予技术人员按比例分配利润或一次性总付酬的经济奖励,还为各种科技人员制定了晋级、记功、办理农转非等优惠政策,为正定县量身打造了一套系统的人才制度。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还在县委、县政府的门口挂上了“人才技术开发公司”的牌子,先后聘请省内外55名专家、教授、工程师成立了顾问团,其中不乏全国知名教授、学者,如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眼科专家张晓楼等,这也就是当下“柔性引才”制度的雏形。而眼科专家张晓楼从1983年起就为正定群众服务,普查群众30112人,实施复明手术2139人,为此正定县还被评为1987年全国7个防盲先进县之一。习近平同志早就洞察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深刻认识到人才制度建设是解决地方人才短缺、用好用活人才的关键。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他重点就人才制度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念了一本绝好的“人才经”,为正定县经济社会的腾飞积聚了内生动力,仅“招贤榜”就帮助正定县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招来了257名科技人才及其他各类人才46人。正是在中国基层经济社会的治理实践中,习近平同志以敢于破旧立新的勇气,大胆推动县域人才工作的改革创新,以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引领正定县的人才制度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他人才制度建设思想的雏形。

二、习近平人才制度建设思想的初步实践

放眼世界,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第四次科技革命一触即发,国家间的人才争夺战趋于白热化。立足国内,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倡议,都迫切需要人才的引领与支撑,迫切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所指出的,“当前我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面对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立于时代之巅以及我国发展之全局,提出了关于人才制度的系统论述,为我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人才思想展出现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与开放的胸襟,彰显中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大国自信、大国气度与大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用为本”的原则,以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为目标,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人才发挥创造活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而当前,束缚我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其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人才制度与人才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些陈旧的体制机制甚至还在严重阻碍人才作用的发挥。2016年3月,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强调精准施策,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就《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做出了重要指示,“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的战略之举” 。这是我国人才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改革,直面问题、勇于破旧、积极立新,不仅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还体现出党和国家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心。

自此,我们的人才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国各地以此为指导,大胆为人才解绑、大胆探索人才新政,力促形成不同类型的人才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北京出台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深化首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出建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在职创业或离岗创业、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绘制全球高端人才分布地图等30条人才新政,着力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释放市场的决定性力量、完善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为人才的发展破除了一批体制机制性障碍。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也相应出台了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人才流动、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创新创业激励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之风,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于我国进一步集聚和用好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陶庆华 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本文刊登于《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7)》)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