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人物专访:邓习达——梦圆家国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0日  来源: 西城区侨联


  “那时候给羽毛球拍串线,和现在可不一样,当时没有机器,每根线的受重平衡都在手上的劲儿那!要想串好一把像样的羽毛球拍,除了足够的经验,更要求细心与耐心。”当一位老人回忆起几十年前,为了回到祖国而付出的努力,并没有从他的脸上看到半点踌躇满志,反而是一种对于岁月的回味,与对当时选择的无怨无悔。邓习达,前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回到祖国近一甲子,如今80多岁的他精神健硕,谈笑间透着生活的幸福感。伴随着他的回忆,我们再次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印尼,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逐梦:千里之外情牵祖国

  确实是风雨飘摇,国民党时期,布满硝烟的中华大地和那动荡不堪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心都如浮萍一般无法扎根。家人被迫漂洋过海,离开祖国,辗转周折之后,最终在印尼东爪哇都连埠暂时安顿了下来。不过安顿并不能代替家与国的概念,邓老的家人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千里之外的“母亲”。

  可以说邓老对于中国的情感来自于生活中的渗透,年轻时的他便担任起了当地华人社团组织“红星社”的秘书。听名字便可想到,这个团体的组成元素与心向往之千里之外的那颗红星有着拉不断扯不清的关系。最初的“红星社”仅仅是开展文体活动,组织个运动比赛,搞个文艺演出,后来发展到为侨胞服务、围绕着祖国母亲展开活动。这样的信号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在当时不明朗的局面下,一些活动受到了限制。据邓老回忆,虽然当时在印尼的华人与华人社团的生活状态差强人意,但至今还是为“红星社”能够得到参加1955年周总理出席的万隆会议资格而感到自豪。遗憾的是,都连离万隆会议的会址路途实在遥远,组织的经费又很拮据,参会最终未能成行,但也足以表现出了越来越多人对于祖国日益高涨的向往。

  祖国的信息如蒲公英,正是在这无数华人“润物细无声”般的传递中,在世界各地播撒着中国的符号。1951年,邓老的姐姐回到了祖国,1956年弟弟踏上了中华大地,随着饱含情感与牵挂的家书而来的还有一份份《人民日报》,那一段段故事,一字一句,甚至一个个标点符号都带着无穷的魅力。

  面对这样的抉择,他选择了祖国,在他认为,祖国有他的梦----追逐梦想的地方。

  其实这样的决定,也受到了不少阻力。邓老回忆,那时候身边有不少亲人和朋友都在劝慎重考虑。毕竟当时的祖国各方面都正在发展,生活条件艰苦是放在眼前最大的考验。

  不过,在回忆这段经历时,邓老则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周围人的劝解,其实并没有成为我的阻力,反而成为了动力。困难就在那,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为了回归祖国,我先学起了理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有个一技之长总也不会“饿死”,条件再艰苦,人们也离不开这样的服务。

  邓老是个爱动脑子的人,印尼是一个羽毛球国度,无论是竞技水平还是羽球运动的普及都在世界领先地位,当时一位华人运动员汤仙虎的回归祖国触动了他的心悬。他想,中国的经济在发展,运动事业一定也需要发展,从学理发又有目的性的学起了羽毛球拍的维修与维护……

  1959年,邓老终于得偿所愿,踏上了祖国温馨的土地,看到人们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热火朝天,干劲十足,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的建设,实现美好的中国梦的情形。当被问起回到祖国后,是否因为各方面的差距而感觉到不适应时,他很自豪的回答,任何落差都没有,因为无论从心理到能力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回到祖国后,他暗暗下决心和祖国人民共度难关,过苦日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硬本领,早日为祖国建设出力。四年的大学磨练了他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了思想觉悟,懂得做正派人,走正派路,办正派事的道理,决心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铸梦:编织更多人的未来

  “做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做教育革命的促进派”,“增强党性、端正党风、遵守党纪”,当一次偶然机会,邓老从家中整理的书籍中发现一摞厚厚的手稿,纸张已经发黄,却勾起了他讲党课时的情景和大家在讨论中的热烈场面。这些具有时代印迹的标题,也记录了他对于生活的向往,他在用自己的努力铸就着梦想。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学教书,这样的职业机会对于邓老来说格外珍惜。那时候,家住北京南城龙潭湖,而学校却在朝阳区南湖渠(现在的望京),作为一名教师,严格遵守时间才能保障学生们的正常授课,而当时的年代,无论是交通环境还是交通设施,都愁坏了整日要面对“长途跋涉”上班的邓老。为了准时准点到校为学生们上课,只能选择时间最容易控制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时间的控制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体力上却要付出很大代价。每天凌晨5点多一点起床,一杯热开水,一个馒头,奢侈一点再加一小碟白糖。简单的早餐就当热身,蹬上自行车便踏上了上班的道路,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天来回两个多钟头的路程。每周,学校有两次夜班学习,结束时已经晚上9点多了,迎着星星蹬车回家,草草收拾休息,第二天再次蹬车上班……就这样一晃十余年,他用自行车的车轮丈量着铸就梦想的道路。

  与其说邓老在用默默的付出铸就自己的梦想,不如说他在将自己的爱国梦默默放大,在践行着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将更多的心思播撒于学生,为更多人铸就着梦想。

  对于学生,确实要上心、细心、动心思。他与我们分享的一则故事里,我们不单看到了一位用心做事的好班主任老师,更见证了一段师生的深厚友谊。在从教过程中,最让邓老记忆犹新的是一位姓柴的学生,如今学生已近70岁,他每年春节都要登门来访,之所以师生能够保持如此联络,还要从他入学开始。

  追溯到1964年,邓老班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他很聪明,但总是不认真听讲,而且还总是上课睡觉,平时纪律散漫,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坏学生”。然而,不肯服输的邓老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点,没有坏学生只有引导不好的老师。于是,他认真观察小柴,发现他的自由散漫与长期以来的责任意识有关,于是主动给予小柴机会,让他担任班级的一些事务责任。效果显现,伴随着小柴的责任意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与自觉性有了不错的改观。然而,面对小柴的进步还是会有些老师向邓老反映,孩子在上课时睡觉的情况仍旧没有改观。于是邓老找小柴谈心,了解到了小柴的生活。原来,孩子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如今小柴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养猪,每天凌晨4、5点钟,小柴就和母亲一同喂猪,打扫猪舍。了解到这种情况,邓老对于这个孩子不由得有种敬佩,如此年幼就要担负起家庭的担子。

  带着感动,邓老走进了小柴的家门,小柴的妈妈见到老师来访,居然有些紧张,甚至恐慌。原来只要有老师上门不是因为孩子惹了祸就是因为学习拖了全班的后腿,然而邓老首先表示出了来意,一是表扬小柴有了很多的进步,二是鼓励孩子以后有更大的发展。这样的特殊来访让母亲喜出望外,更给予了小柴特别的感动。伴随着自信心的增加,小柴获得了人生中的更多机会,以及逐梦、铸梦的通途……

  “过去的劲松叫架松,是因为当地有一棵巨大的古松树而得名。”邓老对于北京历史的了解却很详实,这或许同样源自他在这方水土得到了发展。1978年,邓老从原来的学校转入架松中学担任老师,而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了更高的信仰追求。1983年又成为了劲松一中的一员,从普通教师,到教育管理者,邓老无时无刻不在与更多人一同追逐着梦想、铸就着梦想。

圆梦:用心打造味道生活

  正当邓老的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了,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恢复了工作,接着各区侨联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了。这时朝阳区委统战部根据工作需要把他从教育口调到统战口,担任朝阳区侨联主席。如果说教育岗位使邓老与更多人,与祖国共同经历了铸就梦想的过程,那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迎来了圆梦的长足发展,邓老也伴随着这春风迎来了事业的更大发展与考验。

  说发展是因为从原有的教育岗位转为行政岗位,视野宽了,责任大了。而说起考验,正因为春风的润物之处,同样百废待兴,同样是一张白纸,需要有心人去耕耘,去绘制。

  面对这新生的侨联工作,邓老首先感受到宣传的重要性,于是他带领着同志们办了“朝阳侨讯”,还请来了年轻人,一笔一划在蜡纸上刻出了归侨侨眷对祖国的感情与侨联工作情况记录。就这样,侨联的工作与侨联的文化伴随着这一张张渗透着汗水与油墨香气的侨讯推而广之。在每月一期的侨讯基础上,邓老又主动推进侨联活动的开展,增进与侨胞的互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成为了大家的沟通桥梁,更成为了侨联文化的一个窗口。由于工作的突出表现,1992年邓老被调入了北京市侨联任驻会副主席。

  事业会让生活充实,肯于用心、动心的生活更会让人年轻,2001年虽然已经退休的邓老再次走上侨联的工作岗位,义务担任广内街道的侨联主席,一干就是七年。在当时,一个街道建立侨联组织还算是一件新鲜事,其经费来源、运作方式并不成形,面对一个无办公地点、无经费、无正式编制的“三无”情况,善于用心工作的邓老并没有感觉到任何阻力,而是将这样一个街道侨联做出了特点。

  没有办公地点,请街道和社区帮忙协调。街道侨联建设之初,邓老首先组织人手对辖区内的归侨侨眷进行了统计、建档。很快一支新生队伍起来了,邓老积极协调各部门关系,努力推出更多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凝聚侨心、发展侨力、为社区服务。

  经费不多,大家一起想办法,记得有一次十一国庆节活动,为了让活动更加丰富,邓老和侨联委员蹬着自行车采购来花生瓜子,有的朋友特意请来归侨身份的专业舞蹈家为大家义务表演节目。伴随着各类活动的展开,这个街道侨联成为了归侨侨眷之家。通过大家的努力,这家的味道越品越有味儿。例如压花小组成立了,别看街道侨联规模小,但人才不少,春天花朵盛开,大家细心将美丽的鲜花采集下来,经过巧手清洁、压制、干燥等程序,鲜花变为了特殊的艺术载体,这件件艺术品,伴着永不凋落的鲜花,炫动着人文与生命的活力。

  可以说邓老如他的事业一般充满着活力,如今80多岁的邓老爷子仍旧精力充沛,整个采访过程中,给人以幸福感。“你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幸福?曾经我和老伴儿的工资都只有几十块钱,每月还要留下10元钱不敢花,以防万一。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尤其是刚闭幕的十九大,国家更将人民的福祉问题当成了头等大事。”是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幸福?作为笔者,我想邓老的精力充沛与对生活的幸福感,正来自他心中的梦,这梦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完善、一直成为他的生活动力。

(西城区侨联供稿)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