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8日 来源: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二三线城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纷纷制定人才新政,千方百计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据悉,今年全国已有20多个二三线城市出台人才新政参与人才竞争,仅一季度,西安从市外迁入户籍就达24.49万人,超过了去年之和。二三线城市倾力吸引国内人才,在客观上,也形成了催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积极加入人才竞争的强大驱力和势能。
北京市着力提升人才发展环境,大力筑巢引凤,加快“三城一区”建设。图为“三城一区”中的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对此,一线城市应该牢牢把握城市定位,对标国际,放眼全球,把着力点和聚焦点投放在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际人才方面,增强自身对国际人才的竞争力。
一线城市的人才国际化发展
一线城市各类资源要素聚集,拥有集聚国际人才的巨大优势,在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过程中肩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线城市是指拥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地位的城市,其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等各方面,不仅在某个城市群内甚至在全国范围都具有主导作用,并具有跻身国际一流城市的实力。例如我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集群,以全国2.8%的国土面积承载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和地域板块。在这三大城市集群中,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毫无疑义地居于中心地位,当仁不让地属于龙头老大,是国际人才来华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一线城市在吸纳和集聚国际人才的竞争中,也具有二三线城市难以企及的资源禀赋。比如,北京市的功能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汇集了全国1/2的两院院士,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著名高校,三分之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上海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设有全国首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年4月,在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上海荣登一线城市排名第1位。深圳、广州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在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分列一线城市排名第3位、第4位。如今,北京、上海的外籍常住人口分别已超过20万,广州有5万多,深圳近万人,在全国名列前茅。
尽管如此,从现实来看,我国的一线城市与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一流城市拥有20%-30%以上的外籍人口相比,外籍人口数量比例仍然偏低,还不到1%。外籍人口数量和所占比例常常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因为它反映着这个城市是否吸引了足够的世界资本、人才,是否在全球经济活动中足够活跃。世界城市的外籍人口比例通常在10%以上,显然,我国一线城市在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国际一流大都市的国际人才
当今世界,由于交通高度发达,互联网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互联互通,国际移民特别是技术移民规模空前,总趋势是流向先进国家和地区。
《世界移民报告2018》统计,2015年全球居住在出生国以外国家的移民人数大约为2.44亿,欧美国家国际移民占总人口的数值达到了10%-15%,世界的平均值是3%,中国尚不足0.1%。北京市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朝阳区目前有外籍常住人口6万人,外籍人口占比不到2%,而德国汉堡有 27.5%的人口有外籍移民背景,新加坡和美国旧金山(湾区)更是达到了39%以上。
国际人才一般是指具有海外教育和工作背景,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人才。我国科技队伍规模在世界首屈一指,但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中关村的人才总量与美国硅谷基本相当,大约都在100万人上下,但硅谷的国际人才比例是70%以上,而中关村却只有1%。
环视国际一流的大都市,无论是美国的纽约、英国伦敦,还是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无一不是国际人才荟萃之地。近年来,纽约市吸引了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60万,国际移民的涌入已经成为其人口增长的主因。伦敦的外籍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巴黎约占四分之一。截至2016年底,东京圈的外籍人口达到95万多人。在这些城市的常住外籍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国际人才。但是,这些城市为了竞争“最大的奖杯”智力资本——人才(纽约前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语),还在不遗余力:如纽约市建立科技人才通道,为迅速发展的科技生态系统提供和引进高质量的人才;伦敦市2016年版本的《伦敦规划》,对人才发展作出了详细阐述;东京为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建立了东京都市圈统一的国际化人才市场和完善的国际人才引进制度。
一线城市集聚人才的举措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以国家“千人计划”为龙头的各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绿卡发放、外国人才签证制度等改革措施频出,今年4月,国家移民管理局也正式挂牌运营……,这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国际人才来华工作夯实了政策和制度基础,也为一线城市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人才制度建设对引进国际人才、保障人才发挥作用具有长远性、根本性、全局性作用。新时代,一线城市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将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纳入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范畴,而不能作茧自缚,为丛驱雀、为渊驱鱼。另一方面要具有比世界上其他国际一流城市更阔达更高迈的全球视野和战略格局,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把他们在引才引智方面的高明之处借鉴过来,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使得天下英才近悦远来,云集景从。令人欣喜的是,一线城市已经开始行动,并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今年3月26日,上海出台《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明确13个集聚造就高峰人才的重点领域,建立国际通行的遴选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实施国际通行的工作体制。北京、广州、深圳也都出台了类似的政策措施,并且正在制度化。
把握定位,实行按需引进精准引进。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都有各自明确而具体的城市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人才发展要紧紧围绕这些定位和规划来运筹帷幄,谋篇布局。一线城市由于资源紧缺所限,在集聚人才方面不可能像二三线城市那样对本科以上学历者兼容并蓄,照单全收,而是要牢牢把握住城市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实行精准引进,并且要筑牢与这些定位和规划相符相洽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国际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在这方面,北京市的“海聚工程”、上海市的“千人计划”等,都为一线城市按需引进、精准引进国际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创出了可圈可点的业绩。
优化环境,精心营造国际人才生态。人才竞争核心是制度设计,关键是环境营造。国际人才刚性引进或长期聘用后,往往放弃原来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举家来华居住。受社会、文化、习惯等的影响,他们必定会遇到各种不适。“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引进国际人才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换位思考方法,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开通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尴尬。近年来,一线城市为了吸引国际人才,积极优化生态环境,在国际人才办理出入境手续、申请永久居住证、户籍待遇等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造出一批有多元文化、创新事业、宜居生活、服务保障的特色区域,使国际人才“引得进”,更“留得住”。如北京市为优化营商环境,大力筑巢引凤,加快“三城一区”建设(海淀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昌平未来科学城和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且确定把望京地区、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和首钢地区建设成为第一批各国高端人才云集、各类国际要素富集、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国际人才社区,以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人才法治化建设。最好的人才环境就是法治环境,许多发达国家人才法律法规体系相对成熟,既有人才综合立法,又有人才分类立法。相比而言,我国目前的人才法律法规建设总体处于摸索阶段。因此,一线城市在大力吸引国际人才过程中,应该在人才立法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以便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意愿得到准确传递,使国际人才得到快速集聚。同时,切实维护国际人才的合法权益,使之创新无虞,知识产权、知识成果依法得到充分保护。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一线城市作为国家的名片和象征,在实现功能定位的高质量发展中必须要依靠高素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与二三线城市形成合理梯度,打造完整链条,协力下好人才发展这招先手棋。
(作者系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18年第9期)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18年第9期)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