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9日 来源:
为纪念北京市侨联成立70周年,我们从各条战线选取了部分侨的故事进行宣传。他们有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有的是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得者,有的是全国政协委员,有的获得了院士荣誉……他们的故事中都体现了“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的精神传承,体现了“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的民族品质。他们的故事,是一代代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真实写照。激励我们积极投身“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找准自己的独特定位,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作用。
坦然面对意外
不断超越自我
——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黄岩谊
放弃在美国继续发展的机会回到北大白手起家建设实验室,在很多人来看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黄岩谊却没有过一丝犹豫。相比较北大、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这三所学习工作过的大学,黄岩谊说“我很感激在北大受到的教育,能够有机会回来为母校服务,是很自豪的。”
黄岩谊直言,他很欣赏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的一段话:“科学研究中攻克难关后的兴奋和成果普遍推广后的喜悦是一种最大的报酬,这是金钱换不来的。”而今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这样的“报酬”。 他就是第七届“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得者—黄岩谊。
追求科学的引人入胜
博士毕业后,黄岩谊离开了北大化学学院并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里他进入了一个非常不同的领域——光学。黄岩谊说,之所以选择进入一个并非科班出身的专业,除了一直对光学很有兴趣外,还想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他大概花了八九个月的时间,才渐渐地能和那些同他专业背景相差很远的同事开始正常地对话,“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障碍,再往前走,就很快了。”
黄岩谊认为这几年光学的研究,对他今后的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帮助,让他了解了工程科学的思维方式。2005年9月到2006年10月期间,他又选择了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做博士后,这次他专注的是生物工程领域。
2006年,黄岩谊从美国回到北大工作,如今他已是北大化学学院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他的课题组目前主要专注于单细胞分析化学、微流控技术、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研究。通过融合生物技术、生物物理、计算机、分析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技术进步,来实现对复杂生物体系的定量和高通量测量。
#黄岩谊在实验室
自2006年开始,黄岩谊课题组发展了一系列关键的微流控结构、功能模块及加工方法,用于实现传统生物分析无法或者极难完成的实验过程。他们在集成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基因组分析技术与器件、单细胞定量化学成像分析方法方面的工作,可以很好地将表现型和基因型及其动态调控很好的关联起来,在单细胞层次上对复杂体系进行多维度、高精度的测量分析,提供可靠数据并揭示功能相关性。这些精巧的微流控器件被用于研究细胞的迁移、相互作用、自动化微体积培养、纳升精确控制、光流控检测、超高灵敏度生物分子分析、单个体动物研究等多个方向,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
除此之外,黄岩谊课题组还研制很多研究相关的仪器设备。但即便如此,在黄岩谊眼中,他的课题组并不是专门“做”仪器的。“正如我所在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的宗旨一样,我们做的是技术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我们使用各种各样现有的仪器设备,同时创造性地建设目前市面上没有的或价格昂贵的仪器与设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我们想完成的科学研究。问题和目的决定了我们的手段,如果需要做仪器,我们就做,不是单纯为了仪器研制而研制。”也许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黄岩谊课题组研发的很多设备并没有产业化。“一些是专门为自己实验室设计的,没有产业化需求。但是还有很多通用的小部件、小设备,可以推广并成为很好的产品,需要产业化的支持。”黄岩谊说。
黄岩谊的科研工作,不仅仅追求技术上是创新的,同时追求科学上的引人入胜。黄岩谊在微尺度生物分析领域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原创而又独特的,课题组首次将先进的显微成像技术、基因组分析技术与微流控系统结合,提供了一套独一无二的工具用于进行单细胞实验,以达到极高的精确度、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黄岩谊课题组还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测序技术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突破,利用信息理论的支持,使得测序化学的准确度得到了大幅提高。通过微流控来实现新型的测序化学,来帮助构建单细胞基因组学,使得我们可以在单个细胞的水平上实现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对应。
毫无疑问,黄岩谊是能够在国际上建立学术声誉的中国本土年青科学家。他带领的团队是单细胞定量生物分析化学领域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的开拓者之一,是测序基本原理少有的具有突破成就的研究集体。
坦然面对命运的“意外”
1975年,黄岩谊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父母从不吝啬给他买书的钱。慢慢地,他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一点上,黄岩谊一直很感激父母对他的支持。
“小时候,我的阅读面非常广,课外辅导书、科普书、小说等都有所涉猎。”上初中时,他最喜欢的一本科普书是《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书中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黄岩谊说:“我之所以喜欢科学,与这本书写得有趣、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继续探究有很大关系。”
“但是实际上我小时候没有想过我会学化学。我小时候一直很想当宇航员,觉得能上天很酷。大了一点之后,发现当宇航员对身体要求比较苛刻。我就想当一个修收音机的无线电工程师。”初中时的黄岩谊酷爱无线电,当时他的梦想是以后当一名无线电修理工,后来不知不觉中,黄岩谊开始对物理产生兴趣。初三时他参加了一次物理竞赛,可惜当时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名次,而后在一次化学竞赛中他却“不经意地”得到了全市最高分,得到化学竞赛的老师青睐。“这个结果实属意外,化学竞赛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命运安排。”黄岩谊说。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黄岩谊慢慢发现,选择化学虽不是自己的初衷,但好像对化学也并不是很“反感”。高二时,他获得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冬令营一等奖,被保送到北大学习。
在选择专业时候,他又曾有过动摇的念头。“那个时候我特别想读历史,或者考古,但是我没有那个胆量写志愿,我就只好选择了化学。斟酌再三,最后他在3个志愿上都写上化学。可以说,参加化学竞赛对他的人生选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上研究生时,黄岩谊又犹豫了一次,出于对历史的兴趣,他很想报考化学史的研究生,就去请教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光宪先生。徐光宪先生对他说了一句话:“趁年轻多做点业务吧,化学史你退休了研究还来得及。”听了徐先生的话,黄岩谊决定还是把考古和历史当成个人兴趣,继续研究化学。
博士毕业后,黄岩谊申请了好多地方做博士后,最后他却选择了与自己原先所学不相关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物理系。在他看来,如果遇到意外或者巧合,就大胆去面对,没有什么事是干不了的。“我后来总结,对待这种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你什么都不是,你就往下学,我发现这一招很有效。”黄岩谊说。
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
黄岩谊出国工作几年后又回到北大,最怀念的是北大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想主义”情怀。“我有幸经历了这个社会可以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教育,享受过最好的资源,这成为了我进步的动力。”他坦言道。
黄岩谊于北京大学中关新园致辞
怀着对祖国和母校培养的感激,他也不遗余力地栽培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他常常鼓励学生要尝试不同方向的研究,不拘泥于课题组的研究范围,“如果你们连我都不容易超越,怎么超越那么多竞争对手?我有信心战胜摆在面前的一个个困难,相信你们也同样可以。”而黄岩谊教授正是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现在,他许多学生已经陆续成为科研领域的新星,在国内许多知名科研机构任职;他培养的美国博士后也已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样的世界顶级大学任教。
(作者:陈瑞清)
浏览量: